


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始設年號,承金、宋之法統,善待趙孟頫、許衡等漢族士大夫,已可見其漢化之內容。世祖太子真金,「少從姚樞、竇默受《孝經》」,接受儒家教育,然其壽不永,未曾即位。真金之子鐵穆爾即後來的成宗,史稱其「承天下混一之後,垂拱而治,可謂善於守成者矣」,蓋受其父思想之影響。
成宗姪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早年從太常少卿李孟學習儒家典籍,其後遂有延祐復科之事。英宗碩德八剌乃仁宗之子,少習儒術,繼位後欲行漢法,導致以鐵木迭兒為首的部份蒙古貴族不滿,南坡之變,英宗遇弒。英宗堂叔也孫鐵木兒趁勢登基,是為泰定帝。泰定帝生長漠北,不諳漢族文化,加上事出倉卒,因此其即位詔書大概是直接將蒙古文翻譯成漢文,半文半白,不及由文臣潤色:
薛禪皇帝(忽必烈)可憐見嫡孫、裕宗皇帝(太子真金)長子、我仁慈甘麻剌爺爺根底,封授晉王,統領成吉思皇帝四個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都付來。(甘麻剌)依著薛禪皇帝聖旨,小心謹慎,但凡軍馬人民的不揀甚麼勾當裏,遵守正道行來的上頭,數年之間,百姓得安業。在後,完澤篤皇帝(成宗)教我繼承位次,大斡耳朵裏委付了來。已委付了的大營盤看守著,扶立了兩個哥哥曲律皇帝(武宗)、普顏篤皇帝(仁宗),侄碩德八剌皇帝(英宗)。我累朝皇帝根底,不謀異心,不圖位次,依本分與國家出氣力行來;諸王哥哥兄弟每,眾百姓每,也都理會的也者。今我的侄皇帝升天了也麼道(駕崩),迤南諸王大臣、軍士的諸王駙馬臣僚、達達百姓每,眾人商量著:大位次不宜久虛,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長孫,大位次裏合坐地的體例有,其餘爭立的哥哥兄弟也無有;這般,晏駕其間(英宗死後),比及整治以來,人心難測,宜安撫百姓,使天下人心得寧,早就這裏即位提說上頭,從著眾人的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裏,大位次裏坐了也。交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赦書行有。
後世看來,堂堂詔書如此行文,不由令人有點哭笑不得之感。可是,泰定帝雖不染漢風,卻也當了五年的太平天子,還派人將《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大學衍義》等典籍翻譯成蒙古文。
泰定去世後,其堂姪文宗圖帖睦爾即位。文宗樣貌似回回,但深受漢文化薰陶。現轉引相關資料如下:

此外,文宗喜愛詩文,在藩王之時,已見其概。《宋元詩會》云:「上神智天畀,怡情詞翰,雅喜登臨。居金陵潛邸時,常屏從官,獨造鍾山冶亭,吟賞竟日。」文宗現存詩作僅有兩首,但頗能反映其特色。元末葉子奇《草木子》收錄元文宗〈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七律一首,其詩云:
穿了氁衫便著鞭。
一鉤殘月柳梢邊。
二三點露滴如雨、
六七個星猶在天。
犬吠竹籬人過語、
雞鳴茅店客驚眠。
須臾捧出扶桑日、
七十二峰都在前。
據《元史》記載,泰定帝崩後,權臣燕帖木爾遣人往江南迎接文宗即位。此詩正作於前往大都的途中。全詩明白曉暢,讀之如歷其境。故有學者論此作「寂靜中不乏朝氣,和婉中不乏威嚴,太平天子的氣象儼然」;「詩歌最後兩句,不愧天子手筆,頗有威加海內萬方賓服的氣派,語氣不同凡響」。此外,詩中第二、三聯,論者以為對仗工整,意境清新,實際上更運用了奪胎換骨之法。五代盧延讓〈松寺〉詩:「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楊徽之〈漢陽晚泊〉:「犬吠竹籬沽酒客。」晚唐溫庭筠〈商山早行〉:「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由此不僅可知文宗化用前賢作品而無跡,更見得他對晚唐五代詩頗有偏愛。文宗另一首傳世之作名為〈題九華〉。其詩曰:
昔年曾見九華圖。
為問江南有也無。
今日五溪橋上望、
畫師猶自久功夫。
該詩同樣平白如話,似乎無甚韻味,其實不著痕跡地讚頌了九華山之美。

文宗說「畫師猶自久功夫」,並非一時興起之語,他本人即精於書畫。《元史》記載,文宗的書法受趙孟頫影響宗而晉人,「落筆過人,得唐太宗晉祠碑風,遂益超旨」。他曾命近臣房大年畫《京都萬歲山圖》,房大年以為自己火候未到而請辭。文宗於是索紙運筆,先作一稿,「大年驚服,謂格法周匝停勻,雖積學專工,莫能及也」。文宗的書畫作品在今日極為罕見,2005年大陸的某拍賣會上,有文宗《相馬圖》一幅,據說是從一位日本收藏家處徵集所得,這大概是其作品之僅存者。
至於末代皇帝、文宗之姪惠宗妥懽貼睦爾,幼年因受皇位爭奪之累,先後被貶居高麗和廣西,受漢文化薰陶更深。尤其在廣西靜江,惠宗寓居大

上有佳句云:「鳥啼紅樹裏,人在翠微中。」天下誦之。
此聯雖為殘句,承平雍熙的氣象,隱然可見。元末明初名僧釋宗泐有〈送徐伯廉歸南陵〉詩云:「把酒城南道,離懷去住同。鳥啼紅樹裏,人在翠微中。山雨添秋色,溪雲渡晚風。倚樓相憶處,明月各西東。」其頷聯當即化用惠宗成句。
《元史》記載,惠宗一日覽宋徽宗畫,稱善。大臣巎巎進言:「徽宗多能,惟一事不能。」帝問何事,巎巎對曰:「獨不能為君爾。身辱國破,皆由不能為君所致。人君貴能為君,他非所尚也。」惠宗後期步徽宗後塵,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以致朝政敗壞,民變蜂起。至正28年(1368) 閏7月23日,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將徐達分水陸兩路向大都進攻,元軍潰逃。28日,惠宗攜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妃北奔上都,屯兵積糧,意欲捲土重來。朱元璋遣使遺書,曉以利害。惠宗遂作〈答明主〉詩曰:
金陵使者渡江來。
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
皇恩何處不周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
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
春風先到鳳凰臺。
全詩語調不卑不亢,承認元祚已盡,又自詡皇恩周回。但將「明主」對「俊才」,對朱元璋未嘗沒有些違心的恭維,婉轉表達了禪讓之意。兩年後。惠宗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府去世。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於哈拉和林,是為昭宗,年號宣光,史稱北元。野史收錄昭宗為太子時所作〈新月詩〉云:
昨夜嚴陵失釣鉤。
何人移上碧雲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
也有清光照九州。
此詩可謂一語成讖。失去了中原的北元政權彷如缺月一般,縱有清光,終非完璧。昭宗在位8年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年號天元。1388年,十萬明軍在合勒卡河和克魯倫河之間、貝加爾湖南岸大敗脫古思帖木兒的軍隊,殘元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余人被俘,脫古思帖木兒被部將縊殺。其後又經歷了恩克卓里克圖、額勒伯克、坤帖木兒三代。1402年,鬼力赤弒坤帖木兒而自立為汗,去「元」的國號,改稱韃靼,北元滅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