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 星期三

拔萃校友報師恩 給好校長一個家 (蘋果)

[youtube]8HPo0I4yOxY[/youtube]

2009年11月02日

記者:冼麗婷、倪清江

【本報訊】男拔萃旺角現址小學部,以前是兩層高的校長大宅,六十至八十年代初住了一個名叫郭慎墀( JamesLowcock)的土生英國人校長,他關懷學生猶如兒子,為他們付生活費買樂器及運動鞋,從不計較。 1983年Lowcock患上肝病被迫退休,但積蓄所餘無幾,而事業有成的拔萃舊生,就合資買下清水灣一所望海別墅給好校長養老,兩個契仔及下一代更與他共住1,400呎溫馨家園。每年 12月老人家生日,總有 50至 60個拔萃仔向老爸賀壽兼付「家用」,春風化雨的美麗故事,天天繼續。


拔萃校友最近協助大搞 140周年校慶活動,讓外界知道了這一個學生回饋良師的動人故事。

「我當時是無積蓄,也不知是不是都花給了學生,一個人做(好)事,永遠不要問、不要記住,要記住,就不要做。」昨日黃昏, Lowcock扶着柺杖在清水灣別墅外散步,不太想跟記者談拔萃男書院 140周年校慶話題,不想搶風頭,「你不要寫得我太好。」

沒有一個舊生不說第七任校長 Lowcock好,他是最老的男拔退休校長,今年 79歲。擁有美國哈佛大學法律學位、八十年代因間諜罪被中國政府囚於秦城監獄最後獲平反的舊生黃賢,被視為最有骨氣的拔萃仔,他說:「買屋給校長不是由功利去看,舊生為何待他這樣好?答案不言而喻。」

與校長老爸同住近 30年的舊生兼男拔體育統籌主任葉漢強說, Lowcock唇上長有鬍子,被學生起花名「蝦餃」。六呎二吋高的帥校長,也曾有女朋友,但最終沒有結婚。 Lowcock曾對人說:「我有這麼多兒子,為何還去結婚討麻煩。」

別墅 85萬買入 現值千萬

1980年念中四之時,葉漢強是校長屋其中一名住客。他家住九龍的徙置區,成績不算好,郤在田徑項目贏得自信心,曾獲全港最佳運動員。回想住校長屋歲月:「上層有四間房,兩個人一間房,三間是學生住,一間是校長與他的外甥共住的。有時賽跑前好緊張,校長會安慰我,但要我自己諗方法解決。」

六十年代中期男拔畢業生、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李心平說:「施玉麒校長(第六任)教曉我做人要正直、有品格, Lowcock的慷慨,讓我學懂怎樣扶助別人。」李心平 16歲之時因父親死於肺癌,立志從醫,當日在校長室內傾談兩小時, Lowcock批准他中六從文科轉讀理科,成就了一個關懷病人的醫生。

年前在龔如心與家翁爭產案代表「小甜甜」的資深大律師翟紹唐, 1977至 84年就讀男拔,當年家住長洲,是拔萃寄宿生,因為趕在截止一天報考 GCE,跑到校長室問 Lowcock急要一張支票:「他甚麼也不問,只問支票要寫幾多錢。」他學大提琴,琴是校長出錢買的,「同學長跑比賽,沒有釘鞋,校長送他真皮釘鞋,想他用心練習。」

有求必應, Lowcock自由、慷慨助人的風格,造就拔萃仔一個強烈信念:「只要敢做、想做,一定有方法做得到,拔萃裏,一定有人會幫助你完成。」父親(按︰當為曾祖父)是拔萃男校創辦人之一, Lowcock在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大學,懂得說流利廣東話,喜歡吃鹹魚。

Lowcock 也愛飲威士忌,出現肝硬化, 83年 53歲之齡被迫退休,學生震動聯署挽留,最終沒有成功。「個個校長退休都有打算,他只管對人好,不想自己,不懂為自己打算。」事業有成的拔萃契仔立刻回饋,「著名心臟科醫生鮑永耀等幾個契仔舊生,連同舊生會,合資在清水灣買了一間三層高別墅給他養老,當時價值 85萬元。」 Lowcock的外甥及葉漢強一直住在清水灣照顧他,下一代都叫他爺爺,七人共住 1,400呎,不覺擠逼,「我們都當大家是屋企人。」現時估計別墅市值已逾千萬元。

葉維義:他真心為學生好

行政會議成員葉維義也是七十年代畢業的舊生,他對 Lowcock有這樣的評價:「現在的人做事辦學校講出名,他是真心為了學生好。」

曾是最富有與貧窮學生滙聚之地, 2003年男拔萃轉為直資學校,舊生曾為此激辯九個月。有份編寫校史的舊生馮以浤恐怕男拔萃變成有錢人學校,「估計七成學生家庭收入在 10萬元以上,只有一成多學生申請全免或半免學費。」但校方說仍設有不同獎學金,學生只要成績好或是有音樂及體育才華,一旦取錄,將有途徑幫助他們支付學費。

主張體罰, 用藤條打走學生過錯

郭慎墀任拔萃男書院校長 22年,之前亦在該校任教。其教育理念很簡單,「教育是在班房以外的,要給學生自尊心,讓他們有自信。老師有責任發掘學生的天賦才能。」

班房牆上留揮藤痕迹

他贊成體罰,「我認為藤條好有用,你做錯事,我打你一下,就算了, You paid for it(你已付出代價),忘記它,重新做人。教育家解釋偷嘢如何錯,於是,你只會一世都記得自己偷過嘢,那是不需要的。」香港已不准體罰,男拔舊生卻津津樂道,以被打藤條為傲。現任校長張灼祥慨嘆當年從來沒有被 Lowcock打藤,「我也主張打,小孩子有時要當頭棒喝,才會懂得反省。」

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 77至 82年期間在男拔就讀,中二時被 Lowcock「藤條炆豬肉」,「現在仍歷歷在目,是唯一一次。」當時有學生寫了一封帶侮辱性的匿名信給校長,投訴風紀, Lowcock查問是誰寫的,沒有人肯認,於是全部被罰打藤條。班房牆上有一段時間留下校長揮藤的痕迹。為何校長如此盛怒,陳維安引述他當年的解釋說:「如果同學有意見,應該夠膽署名批評,署名就唔會罰,因為夠膽批評就應該夠膽認。」

+++++

男拔萃前身為孤兒院

本月是拔萃男書院創校 140周年校慶月,高潮是 20日在會展舉行的晚宴,筵開 201圍,不少校友專程由外國返港參加。當晚將拍賣一枚稱作「拔萃之星」的寶石,底價 10萬元。

拍賣校長簽名校史

校方又編印了紀錄學校歷史的新書《役己道人:拔萃男書院歷史》,發行 6,000本,已被校友訂購 1,500本。有第一本編印號碼,兼有郭慎墀、施玉麒(按︰當為黎澤倫)及張灼祥三任校長簽名珍藏版校史,將以底價 5萬元拍賣。

編寫校史的馮以浤說,男拔的始源,與香港十九世紀殖民歷史有關, 1850年 Bishop Smith來港任首位聖公會主教,太太 Lydia於 1860年把位於般含道的女孤兒院改為校舍,希望訓練一群懂英語的淑女,嫁給聖保羅書院畢業生。事與願違,女生們最終卻成了一班來港工作的英國人的情婦,英人調走後,留下一群非婚生歐亞孤兒,也是 1869年男拔前身的孤兒院裏的 23個主要學生。

馮以浤說,歐亞混血學生裏也出了名人,其中一位名 Frederick Southey,拿取了獎學金到英國修讀工程,回港後參與興建獅子山火車隧道(現已停用),即 1906年興建的煙墩山隧道。
本報記者

+++++

男拔計劃收女生 陳維安贊成︰「男女同校幾好 同現實一樣好啲」

【本報訊】作為男校的拔萃男書院,正計劃脫離「和尚寺」行列,高中取錄女生入讀,但學生反對破禁。校友之一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力撐校方打破傳統,原來他在該校讀書時,曾受到一班拔萃女書院的「姐姐」眷顧,深深體會到男女一起學習更有好處,「同現實一樣好啲。」

陳維安 1971年入讀拔萃小學, 77年直升拔萃男書院, 82年修畢中六,後到美國名校普林斯頓大學( Princeton University)修讀機電工程。男拔留給他的深刻回憶,有被校長揮藤打屁股、長途泳賽游包尾、最佳考過全班第二名,以及和同學打架。

男拔學生高傲,陳維安接受訪問時不否認,「比賽入邊人哋攞獎,會噓。」不過他自言是異類,他不「寸」,所以中四時被一班女拔中六姐姐看中,邀請他擔任聯校音樂劇的男主角,戰戰兢兢地秘密與她們排戲三個月,「喺男校呢啲事要低調進行,唔可以俾人知。」

學生多反對「要維護傳統」

陳維安說,當時除了家人,甚少接觸其他女性,那次與女拔姐姐相處經驗,「覺得男女同校幾好,同現實一樣好啲。」他聲言中學時沒有拍拖。男拔計劃明年中五開辦兩年制 IB(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國際教育文憑)課程時取錄女生,他在訪問中表態支持這項創舉。

校長張灼祥稱,初步諮詢結果顯示,校友支持收女生,家長意見參半,但學生多數反對,「話要維護傳統。(這計劃)可能會難產,好似變成『 23條』,不過喺我任內都唔使一定解決。」

陳維安指出,以前男拔文科學生會到女拔上課,對於現時學生反對,他表示理解,「女生入嚟會係威脅,一齊相處,同偶然相處係唔同嘅。」

此外,男拔校友的兒子報讀該校向來有優先權,但陳維安不「吼」母校,將兩子送到國際學校就讀。他不諱言是因為覺得男拔不易讀,「 99年有同學嘅仔入咗,功課較多,咁辛苦,我希望個仔有多啲活動空間,所以冇報讀。」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九十年前的老拔萃(中譯本)

原作:侯維廉(一九年校友)

譯者按:本文作者侯維廉(William James Howard),1903年生於香港歐亞混血家族。1911至1919年肄業拔萃,嘗為首屆學生長會成員(1918至1919年度),後升讀香港大學。為施玉麒校長摯友,二人於早歲嘗獲全港網球雙打冠軍。二戰時擔任香港志願軍軍官,遭日軍囚於深水埗集中營。香港重光後,任登巴洋行(L. Dunbar & Co.)及和記洋行(John D. Hutchison & Co. Ltd)總裁,1976年退休。侯氏熟諳香港掌故,熱衷母校事務。戰前曾任拔萃舊生會主席,戰後多次向《集思》及《粹聞》提供回憶文章及照片;1960年代接受司馬利(W. Smyly)老師訪問,為校史之修撰留下寶貴資料。1991-92年度起,捐設費瑟士東獎學金(Featherstone Scholarship),以資助家境清寒之學生。本文原名〈Old DBS〉,首刊於1986年3月號的《粹聞》。後又轉載於Journal of the HK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題為「Diocesan Boys’ School of Seventy Years Ago」。由於兩種刊物現皆難覓,謹將此文譯作中文,合二舊題而酌改之,投稿《集思》以廣流傳,俾前人往事不至湮滅。

==================================

超過半世紀以來,聖公會拔萃男書院學生的身影已甚少在聖約翰大禮拜堂出現。在這漫長的寧靜中,拔萃學生只有一次打破過這片沉寂。那就是1979年12月11日,在大禮拜堂為已故施玉麒牧師(Rev. George Samuel Zimmern, M.A. Oxon.)舉辦了追思會。他是拔萃舊生,也是大禮拜堂牧師、法官、大律師和社會工作者。1979年11月,玉麒病故於英格蘭布里斯托爾,享年七十五歲。在追思會中,拔萃絃樂隊奏起了〈耶穌是吾民仰望的喜樂〉(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那是玉麒最喜愛的聖樂之一。全校師生都從九龍前來參加,大禮拜堂內外水洩不通。

除了這次以外,大禮拜堂的沉寂一直沒有被學生們打破。但我清晰記得在我的時代(我於1919年就讀畢業班),聖約翰大禮拜堂每個禮拜天都響起一群群學生的快樂聲音。那還是學校從香港島遷往九龍以前。

學校彼時奉行著清教徒主義,紀律非常嚴厲。我們寄宿生必須參加許多的教會活動。每週日早上六點五十分,高年級學生就要先去聖約翰參加擘餅聚。學校當時坐落在般咸道與東邊街交界處,從學校步行到大禮拜堂需時甚久。因此,晨鐘在六點敲響之前就務必起床。早會通常是由當時的校長費瑟士東牧師(Rev. W. T. Featherstone, M.A.Oxon.)主持。他有一把悅耳的嗓門,非常適合唱感恩經。

從擘餅聚返校的途中,所有學生,包括最小的在內,都會結隊去西營盤的聖彼得教堂參加十一點的早會。當時聖彼得座落在現在西區警署的位置。海員之家也在那裡。往日有很多船隻停靠在西營盤,海員會去那裡參加儀式。我現在只要閉上雙眼,就可以看到祭壇後牆上塗著亮麗的文字:「神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兩列歌詠團員都是由學校提供的。賽克思(Henry Sykes) 副校長常常充當風琴師的角色。

禮拜天下午兩點到四點間,學生要默記是日短禱和一段福音書,然後向值日的老師背誦。短禱雖短,卻難於掌握,因此福音書更容易學。

少事休息後,所有學生,除了最小的以外,必須來到聖約翰參加六點半的晚禱。晚禱完畢,走完一段長路回到學校,還要在禮堂參加由值日老師主持的最後晚課,然後才獲准在八點鐘回到宿舍。晚餐非常簡單。

施勳爵士(Sir Claude Severn)是當時的輔政司,一度還擔任過署理港督。他對拔萃男書院的事務非常熱心。擔任署理港督時,他會用有皇冠標誌的坐駕帶歌詠團員去大禮拜堂。他有一副雄渾的男低音,唱起〈聖誕歡樂鈴〉(Good King Wenceslas)和〈天使初報聖誕佳音〉(The First Nowell)時,完美無瑕。有一位老師說,他差點就跟我們的女舍監歌堅女士(Miss Goggin)結成了婚。不幸的是歌堅女士在1920年1月去世了。那時她有個兄弟在天祥洋行(Dodwell & Co. Ltd.)任職船務經理。

在我的時代,聖約翰的風琴師是富勒(Denman Fuller)。那時候,大禮拜堂有部巨大的管風琴。在我心目中,它比現在的電子琴高級多了。我只能說,跟新式電子琴小溪般的聲音相比,古老管風琴的樂音就如尼雅加拉瀑布。我相信,是香港潮濕的天氣環境迫使人們把琴換成了沒那麼傲岸的電子款式。

富勒很受學生歡迎,尤其在聚會散場後。當學生聯袂步出的時候,他會來些即興音樂。我們那時一位富於詩意的學生長,將富勒的行徑比喻成飛升到天穹之頂以前蟄伏在海洋最深處的巨龍。他的最強音可以淹沒學生們的一切喧嘩。當他戛然而止,學生們又能聽到自己柔弱的聲音,然後從教堂邁上返校的長路。

有位歐洲紳士,每週日都會參加聖約翰的晚禱,從不間斷。他很喜歡坐在學生旁邊。這位紳士熟練地記得所有的聖詩、〈詩篇〉和禱文。他從不翻閱《公禱書》跟《古今聖詩》。一旦歌詠開始,他就會加入合唱,無須任何書的輔助。那時候,詩篇是按照每月的日期來唱的。曾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有個禮拜日是15號,要唱的是〈詩篇七十八篇〉。此篇共有七十三章,必須全唱。這位飽學的紳士一章接一章地唱誦著,而遺憾的是他總比歌詠團快了一章。一個叫查靈頓(Edward Charrington)的頑皮學生嘗試讓紳士注意自己的錯誤,卻徒勞無功。當他唱完最後一章坐下後,震驚地發現歌詠團還在如雷般高唱著:「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這是最後一章。他大概以為歌詠團把最後一章重複了一次。無論如何,他的博聞強記獲得了所有學生的敬仰。

拔萃男書院至少培養了四位神職人員。除了前面談到的施玉麒牧師外,還有筲箕灣聖馬可學校的莫禮士牧師(Rev. Basil Moraes)。他1982年在英格蘭病逝。佘牧師(Rev. Guy Shea) 也曾供職於聖約翰,如今則在英格蘭為自己的教會服務。在香港的還有奇勒里牧師(Rev. Denman Crary),現在主持旺角基督顯現堂。奇勒里在二戰時期加入了香港義勇防衛軍(HKVDC),曾以戰俘身分被囚於深水埗,後來又遷往名古屋與富山集中營。如果我的記憶不差,學校還培養了另一位神職人員,那就是杜德牧師(Rev. Dick Dodd);但我只是依稀記得,希望有先進能確認、糾正。此外我們還有一位「準」神職人員――已故以「神父」著稱的簡能亨(Edward S. Cunningham)。他經常在基督堂幫忙,卻從未接受任命。他一輩子都在政府的輔政司署工作,前港督葛量洪爵士(Sir Alexander Grantham)在回憶錄中兩度提到他。

我在前文談及,拔萃男書院是個清教徒學校。我就讀的八年中,就受過兩次笞罰。在第一次,我還未滿十歲。我們必須八點鐘就寢。1913年7月一個酷熱的晚上,大概八點一刻左右,我溜到教師澡堂,想從水龍頭上喝一口水。執勤老師正好從澡堂出來,我便被抓住了,手掌上留下了好幾道笞痕。

第二次笞罰是在我剛得到牛津初級考試的二級榮譽不久。那是在第三班,相當於今天的中三。我們被允許在週三下午外出,但五點一刻之前一定要回來。我晚了十五分鐘。一位名叫喇華先生(Mr. Larard)的老師逮住了我,著實給了我幾下。這位喇華先生還曾把另外一位學生打過二十下,只因他在晚自習時過於喧嘩。我想這種體罰在今時今日是不會再得到贊同的了。俾士校長(George Piercy)──費瑟士東牧師的前任,總有一條笞杖放在寫字檯上,隨時準備施罰。

週三跟週六下午是學生們最高興的時候。他們可以沿山而上,路經克頓道、夏力道和盧吉道來到山頂,採集野花跟灌木枝為聖彼得教堂作聖誕裝飾。

1912至1927年,聖約翰的牧師職位由及利梅路牧師(Rev. Vyvian H. Copley-Moyle)擔任。他既是歷史學家也是神學家,會抽空為我們畢業班講授聖經。他把基督教育跟羅馬歷史的片段融會貫通,講得深入淺出。當他談到大約在公元70年(亦即耶穌去世後三十七年),提圖斯皇帝(Titus)帶領羅馬軍團圍困耶路撒冷時,學生們都聽得驚恐不已。我們的班主任賽克思平時以鐵腕領導全班,然而及利梅路牧師一旦出現在學校,他就會變得很平易近人,嚴峻的外表會變得笑容燦爛。在大禮拜堂,只有在準備好充足的筆記後,及利梅路牧師才會講道。

有天晚上就寢前,費瑟士東牧師發現我正在學生長室裡敲按著一部又老又舊的打字機。從此以後,他常在禮拜日下午給我一些打字工作,於是我兩點到四點的短禱文與福音書學習就得到了豁免。那部1919年的老爺打字機十分耐用,直到現在1985年,也就是六十六年之後,八十二歲的我還在用這部打字機趕這篇報告。

費瑟士東是個有遠見的人。是他負責把學校從侷促的般咸道遷到現在九龍的寬廣校址,為了搬遷他設立了一個「磚頭基金」。我相信正是由於這件事,校董會認為他導致學校的財政支出大大超越了限度。因此他失去了工作,這是非常不幸的。

當我們在1919年通過大學入學試時,同班一位叫顏俊安的同學到美國去了。他拿著香港大學的錄取證明,去申請入讀賓夕凡尼亞州立大學。那些飽學的教授們滿腹狐疑地望著那證明,說從未聽過有一所香港大學。最後其中有一位說:「我們不能單靠這證明來錄取你。但見你遠道而來,我們為你準備五科考試。如果你及格了,我們就錄取你。」顏俊安告訴我們,他五科都拿了一百分,這令他那些美國考試委員非常驚訝。我曾在不同的場合聽男拔萃的施玉麒牧師和剛從女拔萃退休的西門士夫人講過,我們香港學生在海外競爭時,總能夠表現傑出。這段古老的軼事再次印證了他們的話,也反映出聖公會學校以及香港其他學校優勝之處何在。我的文字最好結束在這一論點上。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鳳棲梧.重遊維揚述懷,兼呈顧農老師

煙雨秋光侵綺繡。
認取當年、夢醒江南後。
無賴阿摩堤上柳。(1)
牽連總在行人袖。

祇恨我身非我有。
不恨能消、衣帶西湖瘦。(2)
試問湖心依舊否。
一泓碧綠澄無垢。

(1)阿摩,煬帝小字。摩當從麻從女。
(2)瘦西湖,維揚名勝。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程著《香港竹枝詞初編》後跋

竹枝之體,肇自巨唐。劉賓客興晴雨之詠,白太傅動鳥猿之悲。逋翁、清溪,形景相從;子奇、孟文,于喁互應。炎宋之世,傳唱弗輟。蒙元之詩失乎纖,朱明之文近於贗,而竹枝一道,諸公共喜。東維、玄真,西涯、青藤,支脈雖別,好尚則同。迨康熙馭寶,騷壇蒸蔚,繁華過眼,樂事賞心。竹垞、阮亭、江村、東塘,僉有篇什,頒乎暐曄。宣廟以降,國事陵夷,然竹枝之作,代未乏人。蓋其格律從寬,幅章可誦,雅俗兼容,比興無限,該風土、紓民情、記盛事、識外邦、諷施政、論藝文、寫離恨、道閒愁,莫過於竹枝。吾香江百七十年間,舳艫星馳,商賈輻輳,王孫邦媛,才子佳麗,指四海以為衢,居九夷而何陋?唯日月不居,竹枝零落,或觀片葉,未見全林。莆陽中山程君,吾同門也。曩負笈中文大學博士班,以吾謬長數屆,遂訂交焉。洎吾執教蘭陽,轉睫五春,而昔日把盞聯袂之誼,至今弗諼。中山古直敦敏,擅近體,好學覃思,乃博論以遜清粵詩話為題,甚頷師長之頤。今春返港,中山示其比年所輯《香港竹枝詞初編》,捧卷讀之,欣然忘倦。《周官》云:「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中山在,古道其庶幾可復乎!全帙上起光宣,下迄當世,廟堂狹斜,正言譎諫,鏘琳琅而容與,紛緯繣以陸離,洵然備一方之掌故,於戲,盛矣!中山以弁言為囑,吾自惟譾陋,安敢以妄語冠諸前修?塗鴉數行,強字之曰跋,用求附驥,且誌莫逆焉耳。中山其許吾乎!謹口占一絕云︰

文獻於今喜足徵。罏峰隔海禱華燈。竹枝已結練實滿,懸圃青鸞鳴幾層。

陳煒舜

識於臺灣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

九十八年八月三日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浣溪紗

為示真心懊譴訶
難忘攜袖指明河
煙水微茫鎖翠娥

薄暮輕霞成綺散
終朝酷暑剩晴多
一掬風蓮紅映波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七絕口占

多情總似不勝情

一片丹衷畫未成

蠟炬床頭寸寸短

燈心挑盡到平明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葉舒憲教授神話學演講


文學系將邀請國際知名神話學家葉舒憲教授蒞臨本系演講。葉老師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本學期擔任中興大學客座教授。活動詳情暫定如下︰


講題︰中國遠古的玉器時代與玉石之路


日期︰九十八年六月二日(週二)


時間︰下午三時至五時


地點︰雲起樓301國際會議廳


聽眾︰全校師生


#通識涵養認證#


葉老師希望這次的講演效果是重回古人「格物致知」語境,若我校師生及同仁家中收藏有玉器,歡迎攜來現場展示討論,再現「登昆侖兮食玉英」的美麗幻境。


是次演講由系學會贊助主辦,文學系承辦,元明清研究中心協辦。歡迎全校老師、同學及同仁踴躍參加。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曖昧的距離


當系學會的顧問老師似乎是一件「不太困難」的事情:顧問顧問,人家無所問,你就無所顧。這是一種距離美――頂多在活動的時候出來打打氣、拍拍掌、打打諢、拍拍照而已。

當一個年級的導師卻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你不能對距離美存在幻想。除了上課、除了一學期聚餐至少三次,還需在課堂和聚餐以外的平時與導生保持交流。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流行時尚,大至混沌之開闢,小至一字之音韻,導生未必解惑釋疑,導師往往口乾唇燥。尤其當你與導生在年齡、習性、興趣甚至語言上都可能有代溝的時候,不負出雙倍努力是不行的。導生的情緒出現問題,得細心聆聽。導生之間發生摩擦,得溫言勸慰。導生出了交通意外,得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探視傷情,商討賠償。導生的「文學史」課未能如期教完,得冒著有人腹議或背議(嗯,也歡迎面議)的風險去無償補課。導生的「研究方法」課不知如何選題、如何寫計劃書、如何做論文,得逐一約談,剖析毫釐。導生希望參加交換生計畫,得在負責單位說一不二的超短期限內替他們撰寫推薦函,甚至修改英文自述……每月拿數千元的導師津貼,似乎就只是為了提醒自己:別指望將這數千元據為己有,你必須把這筆錢花在導生身上,而且還必須倒貼時間、倒貼精力。

那麼,當「不太困難」遇上了「不太容易」呢?

去年夏天,我的導生們接掌了系學會的事務,潘美月主任認為我與導生們兩年來彼此瞭解,溝通無距離,於是命令我擔任系學會顧問,望我恪盡己則。身兼大三導師和系學會顧問二職,當「不太困難」遇上了「不太容易」,即使是一個「不大的困難」,面對起來也「不太容易」。作為導師,你希望每個導生都健健康康勤勤懇懇平平安安開開心心;而作為顧問,你卻希望放手讓他們去做,培養獨立思考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可是,你既擔心導生們在替系學會辦事時捅了漏子,又擔心系學會幹部們始終把你視為導師而唯命是從沒有主見。於是你務必掌握、拿捏:怎樣該「顧」,怎樣不該「問」,怎樣該「打」,怎樣不該「拍」,怎樣該因勢利「導」,怎樣不該好為人「師」。

若即若離,不即不離,即即是離,離即是即。好一段「曖昧」的距離!

系學會有公告、公函,當然該幹部們撰寫,但你不能不過目修訂。萬一有文字的瑕疵,公之於世就丟「文學」兩字的面子;如果措辭導致誤解,更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系學會邀請校外學者演講,你必須全場陪同。系學會在假日有校外活動,你再忙也好,不能不去。一則同樂,二則坐鎮――根據法規,校外活動至少要有一位老師參加。萬一不幸發生事故,你就是照應者。

系學會幹部剛上任,與學長姐、學弟妹不熟悉,你得敦促他們多作溝通:詞不達意,你們要練習如何達;眾口囂騰,你們要學會怎樣聆聽分析;不參加活動的,你們要去耐心遊說;不交系費的,你們屢勸不聽還是要勸。還有,溝通的過程中,絕對不准動怒。身為顧問老師,最好不要自己去當中介或和事佬,但得瞭解事態的發展。別偏袒自己的導生,也別擔心被人罵偏袒而對並無過失的導生不公平。問題在於導生時,你的批評要既寬且厲。

然而不得已的情況下,當牽線人也義不容辭:系學會創立時,服務涵蓋大學部與研究所,各班班代皆是系學會的常務委員。近年來,學生人數增加,系學會力有不逮,研究生有另組研究生會的必要。系、所分離,須經由常務委員投票表決。於是,作為顧問老師,不得不替系學會幹部們將素未謀面的博士班、在職碩士班班代請來,召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常務委員會,決定未來的分合。

系學會要設計長期活動,你必須提供意見――「銜華詩社」、《文學報》、「悅閱讀書會」……詩社請你近水樓臺的當指導,你得讓社員們瞭解系上能詩善文的老師們在在多有,「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文學報》與「悅閱讀書會」,你就介紹他們去找專長相符的老師擔任顧問,而非自身獨攬――你的體力也決不可能承受。

《世說新語》中,當謝安的妻子質問他為何不曾花時間教子時,這位名相回答道:「我常自教兒。」說得真好。縱使有種種理由足以讓你去保持距離美,一旦你把導生視為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即使「不大容易」,也毫無所謂。現在,系學會幹部們的任期即將屆滿,恢復成我單純的導生身份,無需再跟我「搞曖昧」了。不過在這一年中,我也學會了距離的藝術。何明華會督(Bishop R. Hall)曾勸戒父母要這樣對待孩子:「Have them, love them, and leave them.」只有懂得放開他們,才能更愛他們。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籌辦緣起


「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籌辦緣起

執筆:陳煒舜

由佛光大學文學系暨元明清研究中心主辦、「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壇」協辦的「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訂於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廿二至廿三日假佛光大學召開。佛光大學文學系是一個年輕的系所,但自建立以來,一直注重元明清三代的研究。元明清文化及文學,洵可謂本系師生共同之興趣。創系系主任龔鵬程校長曾出版《晚明思潮》、《文史通義導讀》、《紅樓夢夢》等多部相關專著,主持「明人以文學解經的方式研究」等國科會專案,於明清學術之探研創獲良多。現任系主任潘美月教授於元明清文獻學每有卓見,並長期投入明清散文的教學。楊松年教授專精於元好問、李攀龍、王夫之、姚瑩諸賢文學理論之研究。曾永義客座教授乃俗文學研究之泰斗。陳信元教授蒐羅了豐富的近代文學史資料。年輕一輩的老師中,朱嘉雯教授對晚明小品及紅學頗具心得,林明昌教授致力元明清戲曲及清代古文義法之研究,陳煒舜教授於元明清詩文、文學批評及文獻學頗有興趣,簡文志教授就讀佛光博士班時,學位論文以清代詩話為主題。各位學者皆嘗於大學部、碩士班或碩士在職專班開設有關課程,且在海內外發表過不少論文或專著。

至於歷屆的研究生中,以元明清為論文課題者亦所在多見,如詩文方面有蒲彥光〈明清經義文體探析︰以方苞《欽定四書文》為中心觀察〉、陳麗蓮〈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游建興〈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發展〉、林秋燕〈清代的李清照研究〉、黃雅純〈憫世、用世、遁世:金元之際文人活動及創作〉等,小說方面有林雨潔〈晚明男色小說研究︰以《龍陽逸史》《弁而釵》《宜春香質》為本〉、李芷慧〈《鏡花緣》兒童文學改寫研究〉、李季娥〈《海上花列傳》對晚清狹邪小說的承繼與開創〉等,文學批評及理論方面有簡文志〈葉燮、薛雪與沈德潛詩論研究〉、陳怡君〈才子本色︰金批《水滸》的性質與批評取向〉、吳靜慈〈王船山評杜詩之研究〉、陳幼君〈袁枚《續詩品》論詩歌創作〉等。此外,尚有在學研究生以元明理學、元逸民詩文、明代題畫詩、考據學、清代小說等為關注點,不一而足。

早在四年前,林明昌教授就曾與陳煒舜教授談及「清代學術研究室」的開設。而楊松年教授指出,創立「元明清研究中心」,不僅能凝聚本系師生的研究力量,開拓本系新的發展方向,更可為研究、教學和切磋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成為維繫、促進本系師生情誼的紐帶。到了九十六學年下學期,元明清研究中心終於在楊松年教授的策劃、文學院李紀祥院長的支持下成立了。遺憾的是,中心運作伊始,楊松年教授便於去年暑假榮休離校,未能繼續領導中心開展研究活動。在系所同仁的協議下,中心乃暫由陳煒舜教授攝居主任之位,簡文志教授副理,以俟賢達於來日。

元明清研究中心尚在籌備之際,研討會已被規劃為每年活動的重頭戲。九十六學年,本系當時的黃德偉主任委託簡文志教授撰寫企劃書,於第二學期負責籌辦「明清學術研討會」。因為彼時猶有「文學場域︰第一屆文學學論文研討會」、「第五屆台灣、東南亞文化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東南亞文化文學的發展與思路」及「文學視野︰第一屆青年學者論文研討會」之召開,人力資源分配情況捉襟見肘,於是「明清學術研討會」順延至九十七學年上學期。其後,由於國科會及教育部資助款項的時間限制,又不得不於九十七年十月再告延後,重新修整企劃書內容,更名為「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由元明清研究中心與文學系聯合主辦,訂於九十八年四月廿二至廿三日舉行。會議主題有四︰1、文化及文學的發展與傳播;2、探索元明清三代文化與文學之新思路;3、多元複層探討元明清文化與文學;4、元明清文化及文學研究的新視野。潘美月主任鑑於元明清研究中心的事務已由陳煒舜教授負責,遂從中協調,指令其從簡文志教授手中接過研討會的籌辦工作。

籌辦初期,中心及系上同仁多以舉辦十餘人之小型會議為宜。逮至九十七年十二月,國科會及教育部先後批出補助款項,方擬將會議拓展至三、四十人之規模,海內外著名學者如中山大學龔顯宗教授、華梵大學何廣棪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吳宏一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黃耀堃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嚴佐之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龔鵬程教授、臺灣大學鄭吉雄教授等,皆在邀請之列。熱心的鄭吉雄教授是清代學術史專家、「文獻與詮釋研究論壇」召集人。出於對會議的關切之情,鄭教授主動向潘美月主任提出以「論壇」的名義參與會議的協辦工作。「論壇」從國科會處申請得一筆經費,邀請四位與會學者在會議結束後前往臺灣大學參加為期兩日的座談會及訪問活動。
本次會議能夠順利召開,會議籌備處首先要感謝潘美月主任。潘主任以豐富的閱歷、廣博的學術網絡為籌辦人員進行有效的指導,為會議奠定了堅固的基石。鄭吉雄教授為與會學者的邀請和聯絡工作給予很大幫助,對會議的若干籌辦工作提出不少有益的意見。籌辦人員中,系所助理詹素娟女士經驗老到,思慮周全,每週三下午帶領各位研究生努力不懈地舉行工作會議。至於本系同仁,幾乎全體參加了這次活動,或宣讀論文,或擔任主持,或負責講評,各盡己責,相與為一。根據目前的統計,將在本次會議上宣讀的論文共達三十四篇之多,內容涉及了文學、史學、文獻學、思想、宗教、音樂、美術諸學科,主持人、發表人及講評人分別來自臺灣、香港、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挪威、俄羅斯等多個地區。對於各位學者――無論是與會者抑或因故未克蒞臨者,我們都願致以深深的敬意,感謝大家的鼎力支持與厚愛。我們深信,有了這一次的經驗,第二屆「元明清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將更臻進步。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潮平一海春

正月十八,余將自港返臺。十七晚,與國偉、中山諸兄談讌甚歡。國偉兄知余居南丫,遂枉車駕,經西隧送至碼頭。中山口占「驅車送故人」一句,命余賡之。余不敏,弗克立時相續。當夜歸家,乃成五律一首,聊報二兄美意,且與共勉。

驅車送故人。
唧唧復轔轔。
隧接三山晚,
潮平一海春。
乍晴風破凍,
既望月猶輪。
歧峻休相問,
多方是路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