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花木蘭.蕭家老二公

我雖甚愛電影,卻總花不起時間,所以經眼的電影少之又少。前兩天打開電視,看到迪士尼版的《花木蘭》。當年此片上映時,我礙於木蘭那雙眼睛太Lucy Liu、太「東方主義」,因此想看的興致不高。(不過,Christina Aguilera的那首主題曲,倒是英文版、西班牙文版皆曾反覆聆聽。比其Britney Spears的東西,〈Reflection〉還是深刻一點,呵呵。)近月以來,連續「炮製」了四五篇論文,委實再也提不起勁幹正事,於是就花點閒工夫瞅瞅吧。故事情節是還不錯。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一定會注意跟帝王有關的東西。友人Erwachen曾經說我有「帝王情結」――儘管我絕非保皇黨。看到片中那位「可汗大點兵」、「天子坐明堂」的北朝天子造型,不由感到有些面善:作者不會參考了《蕭氏宗譜》中的梁武帝畫像吧!

對梁武帝的印象,最早要追溯至小學時,讀到「三次捨身同泰寺」的故事。那些啟蒙讀物為了替幼苗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然是要大肆撻伐梁武帝的。可我當時卻有些兒困惑:如此一個糊塗老爺子,開國皇帝是怎麼當的呢?隨著時間的推移,讀的東西多一點,困惑卻也多一點。後來才恍然大悟:國人注重晚節,晚節不保,就算你先前做了再多好事也沒用。一場侯景之亂,就已為蕭老爺子贏得罵聲無數。若從文化方面來說,梁武帝生前的幾十種著作大都失傳,只剩下書名而已。既然著作看不到,就無從論其得失;既然得失無從論,他的學問就可以置之不理。更何況他又有一位「立身謹重、為文放蕩」的兒子蕭綱,於是乎,兒子英雄爹好漢,梁武帝「宮體詩人」的封號是再也逃不掉的了。總而言之,在政治面前,學術成就如何是根本不重要的。子曰「君子惡居下流」,旨哉斯言啊!

對於歷朝歷代幾百個皇帝,國人指指點點的興趣一向很濃厚。不過我常說,談到其中的兩位半,卻總會鬆鬆口。一位是唐明皇,一位是清朝的高宗純皇帝年號乾隆者,剩下的半位就是梁武帝。此三公相似之處,除了晚節不保外,主要在於生活七彩繽紛,多福多壽多男子。大概唐明皇、清高宗跟梁武帝有「三多」,大家的罵聲就沒那麼犀利了。根據《莊子.天地篇》的記載,這「三多」早在我們「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部落酋長」時代,業已成為華封人祝頌帝堯之辭,可見一直是華人的平生夢想。為甚麼梁武帝只算半個呢?因為歷來對此翁都是儒貶佛褒,平分秋色;加上他的江山也與北邊的魏孝文帝平分秋色,所以後來的罵聲就比其餘兩位兇了一半。

這幾天合是心血來潮,嘴邊一直叨唸著蕭老爺子的〈河中之水歌〉和〈東飛伯勞歌〉。越叨唸越覺得說他是宮體詩人,實在有點冤。這兩首作品的著作權雖然有點爭議,但只需看看他仿作的〈子夜歌〉,就知道前人把〈河中〉、〈東飛〉掛在他名下應非無根之見。其詩云: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
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樑。中有郁金蘇合香。
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
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


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發豔照里閭。
南窗北牖掛明光。羅帷綺帳脂粉香。
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
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誰與同。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古詩評選》論〈東飛伯勞歌〉曰:

與〈河中之水歌〉足為雙絕。自漢以下,樂府皆填古曲,自我作古者,惟此蕭家老二公二歌而已。其風神音旨英英遙遙,固已籠罩百代。後來擬此者車載斗量,何能分渠少許?生翼自飛,紙鳶何學焉!

此論好不暢快。兩首作品都是模擬民歌,自創新調,故云「自我作古」,而且文字清新流暢,明潔透剔,與蕭綱們那些香膩膩、病懨懨的宮體詩何啻天壤。兩作一首嗟嘆愛情的難求,一首感慨青春的易逝。它們好像兩粒水晶球,從中可以看到日後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沈佺期的〈古意呈補闕喬知之〉……想起南京莫愁湖的故事說蕭家老二公「貪圖莫愁美貌,設計害死莫愁的丈夫,要納莫愁為妃,莫愁遂投石城湖而死」云云,實在有點厚誣古人。反正嘛,皇帝的階級成分不好,屬於黑五類,橫豎都是胡適講的箭垛式的人物,有事沒事都可拿來責罵責罵以體現新時代的優越性的,多一條罪狀又有甚麼所謂?

說起梁武帝的晚節,前兩天讀到一本新書,叫作《四蕭研究》,裡面引證史料,提出侯景之亂雖與梁武帝的縱容有關,但放侯景入臺城卻是太子之意――梁武帝晚年的朝局已由蕭綱掌控,而蕭綱與侯景大概是有些桌下交易的。《梁書.侯景傳》云:

簡文乃請武帝曰:「侯景圍逼,既無勤王之師,今欲許和,更思後計。」帝大怒曰:「和不如死。」簡文曰:「城下之盟,乃是深恥;白刃交前,流矢不顧。」上遲回久之曰:「爾自圖之,無令取笑千載。」

這位為文放蕩的太子,看來在立身上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謹重,想到他臨終題壁自序云「有梁正士蘭陵蕭世纘,立身行道,終始如一」,不由覺得有點滑稽了。無論如何,臺城破後,梁武帝束手就擒的那幕卻是頗富戲劇性。同書又載:

臺城既陷……時高祖坐文德殿,景乃入朝,以甲士五百人自衛,帶劍升殿。拜訖,高祖問曰:「卿在戎日久,無乃為勞?」景默然。又問:「卿何州人,而敢至此乎?」景又不能對,從者代對。及出,謂廂公王僧貴曰:「吾常據鞍對敵,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日見蕭公,使人自慴,豈非天威難犯。吾不可再見之。」

此時的蕭公只是一隻紙老虎,卻令打仗時「了無怖心」的侯景望而生畏,不敢再見他。縱然那副上國天子的風範一直被今人嗤之以鼻,但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在上位者「入得廚房」固然重要,但不要自恃能入廚房,就以為可以隨便穿起滿是油跡的圍裙來出廳堂,更何況你入廚房煮的東西未必人人愛吃。

蕭家老二公接待侯景的方式,在電影《花木蘭》中似乎也看得到一點影響。那位皇上即使被單于綁架脅持,只是在混亂中跌下了冕旒,始終毫無畏縮之態,最後被木蘭救駕成功。看到此處,就想起尊龍主演《末代皇帝》的一幕:溥儀要隨莊士敦出走英國,後來計劃洩露,全紫禁城的太監們都拽著溥儀不放。此時此刻,莊士敦從即將發動的卡車上往下向溥儀伸出手,溥儀也往上向莊士敦伸出手,相望默然……你看,對西方好不嚮往的大清皇上,就這樣錯過了一次全盤西化的良機!十幾年後,國際形勢風水輪流轉,於是《花木蘭》中的皇帝就與溥儀大不同了:如果一不小心抹黑他,恐怕就有麻煩了!抑有進者,《花木蘭》以梁武帝晚年的形象來塑造這位皇帝──儘管北朝天子幾乎沒有享高壽的,除周武帝外也幾乎沒有肖像流傳下來──大概更有投合華人的敬老心理在。我們堂堂天朝先帝,當然不容外國人抹黑;不過嘛,至於國人本身想要怎麼抹,則屬於內政問題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