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9日 星期五

知時好雨,潤物無聲──施玉麒校長傳略

施玉麒法政牧師﹙The Priest and Honorary Reverend Canon George Samuel Zimmern,又稱Canon George She﹚,1904年2月17日誕於香港。雙親混血歐亞,父施炳光﹙Andrew Zimmern, 又稱 She Ping Kwong﹚,協理英國海關參贊清廷駐朝鮮欽差事務;母馮氏(Mary née Fung)。有昆仲七人。三歲失怙,家境困乏,隨姨母居,誦《四書》;從歌堅女史﹙Ms. Goggin﹚習英文,讀莎劇、《公禱書》、《聖經》。

1914年,入讀拔萃男書院﹙Diocesan Boys' School﹚。熱中校務,曾任學生長。1921年畢業,獲香港政府教育獎學金全額資助升讀香港大學,辭不受。同年於香港澳門汽船公司﹙Hong Kong, Canton and Macau Steamship Co.﹚為事務長。後供職利安洋行﹙Benjamin & Potts Co.﹚,從事股票、會計業務。公餘雅好體育運動,與中學校友William J. Howard獲香港網球雙打比賽冠軍。

1928年,得何東爵士﹙曉生,Sir Robert Ho Tung﹚資助,負笈英國坎特伯雷聖奧古斯丁學院﹙St. Augustine’s College, Canterbury﹚攻讀神學,兼習古希臘、拉丁、法、德諸文。1930年,轉往牛津大學凱博書院﹙Keble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攻讀Modern Greats,即哲學、政治及經濟之綜合學位。1933年畢業,返聖奧古斯丁學院參加普通神職受任試﹙General Ordination Examination﹚,榮居榜首。港人而應此試者,施先生為第一人。翌年,於倫敦Gray’s Inn應考大律師資格試。旋返港,擔任何東爵士法律顧問、機要秘書,執大律師業。居裁判司九載,以處理青少年罪案為主。政府委命為太平紳士。

自英返港未幾,即於公暇投身社區、教會及教育工作。1934年,聖公會何明華會督﹙Bishop R. O. Hall﹚至香港教區就職,甚與施先生相得。有鑒於香港公益事業尚待發展,遂合力創辦香港露宿救濟會(Street Sleepers' Shelter Society)、小童群益會(BGCA)等慈善機構多間。任中華基督教青年協會常務秘書。協理西營盤聖彼得教堂。因係執業大律師,不得兼居神職,遂為俗人司儀﹙Lay Reader﹚,主持早、晚禱。建立聖彼得青年俱樂部﹙St. Peter's Young Men's Club﹚。

時聖彼得教堂擬往遷九龍,施先生任建設委員會秘書,負責選址、籌募經費,與承建商討論建築事項經年。1935年,教堂遷往九龍塘公爵街,更名基督堂,奠基儀式由港督貝璐爵士﹙Sir William Peel﹚主禮。施先生活躍於拔萃舊生會,1938年,管理舊生會互助基金,紓解校友財務燃眉之急;並掌就業處,協助母校之畢業生。兼任香港大學聖約翰堂舍監。1939年,講道聖士提反禮拜堂,論及雀戲之害不掩益,今人猶稱之。

1941年,香港淪陷,從兄弟參加香港志願保衛軍﹙HKVDC﹚,陣亡者二。施先生以英諜嫌疑入禁域多利監獄,遭日軍拷問折磨兩閱月。出獄後,被迫廉售家珍餬口。1942年,獲准與譚雅士、簡悅強共組律師樓,從事房屋交付等民事法工作。

1945年,香港光復。
十一月受會督命,為聖約翰大禮拜堂會吏﹙Deacon﹚。翌年,晉身牧師﹙Priest﹚。時香港教區幾近崩析,乃與何會督共同負責聖公會財務政策。設立中央基金,集中轄下所有教堂之收入,劃一分配;倡議教區財政運動,為神職人員籌募薪金。其後應羅士法政牧師﹙Canon A. P. Rose﹚之邀,參與重建聖約翰大禮拜堂,發起賣物會籌款,以剩餘資金投資證券,一洗禮拜堂保守之風。去大律師職,與關祖堯等三人負責重組裁判法院,任裁判司。日寇方降,經濟凋蔽,民氣多戾,至有一日聽訟七十件者,其中多為盜竊案及青少年罪案。因諳熟中英雙語,審案時能深入了解證供訟詞,不受翻譯牽絆。旋復職為香港大學聖約翰堂舍監,兼任該校哲學系講師及聖保羅男女學校教師。

1946年,為聖公會日校管理人,擔任西營盤聖公會學校校長。拋卻宗派成見,與浸信會友之呂氏家族商略合作創辦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受何會督委託,協助工人辦學,先後成立港九勞工子弟教育促進會灣仔勞工子弟學校、旺角勞工子弟學校等,兩年內共開辦十二間之多。重組小童群益會,為戰後失學兒童提供教育及輔導。國共內戰,大量移民湧入香港。襄助何會督設立房屋協會,安排住所與來港避難人家。

1947年,為拔萃男書院校董會成員,支持於校內籌建舒展紀念禮拜堂,捐款數度。﹙按:舒展牧師﹙Rev. C. B. R. Sargent﹚為該校前任校長,1938年受命為福建教區主教,1943年歿於時疫。﹚7月赴英,傳道於倫敦聖保羅大禮拜堂,開港人英倫傳道之先河。娶里定大學﹙Reading University﹚歷史系講師桃樂珊.懷德利女士﹙Dorothy Whiteley﹚為妻,同年相攜返港。1950年,獨子大偉出生。1952年,受命為聖約翰大禮拜堂牧師﹙Chaplain﹚。為綠化環境,促使漁農處及諸苗圃於市郊引進各類有花灌木。

1954年,獲委任主事拔萃男書院,舊生而為校長者,於斯伊始。去裁判法院之職,返牛津大學修讀一年制教育文憑,1955年回港履新。拔萃乃香港歷史悠久之學府,亦聖公會教育基地,近百年間逐漸發展成一英式公學,貴族色彩濃厚;然究其創辦宗旨之一,則係為弱勢社群子弟提供就學機會。時值香港人口激增,施校長遂放鬆學位限額、收生尺度,廣招貧苦、單親、殘疾兒童入讀,致力泯除貴賤之別。全校學生人數由1955年之600人至1961年之1100人,增幅近半。

為配合學生人數增長,施校長於就職當年11月假校園舉辦首屆賣物會(Garden Fête),以所得款項修建新校舍、支付困苦學生學費,並藉此為家長、校友提供與校方溝通之空間。以校長不宜高踞上九,疏離師生,堅持身兼校牧及宗教、世界歷史、英國文學教師。好足球,時時參與比賽,促進師生情誼。順應教育發展,增添生物學、法文等科目,設立科學實驗室。專聘音樂總監,先後策劃創立西、中樂團,飲譽香港海外。1955年,組織田徑隊參加校際比賽;任上六載,該隊蟬聯滿貫﹙Grand Slam﹚成績。

施校長嘗謂華人之重視教育,
全球為最。拔萃向以重英輕中見稱,中文教師竟另劃辦公室,不得與他科教員相雜。施校長就職後,勒令汰此陋規。熟諳華夏典籍,傳道、授課常輔以中文,好徵古語,一改純英文教學之傳統。講授中國近代史,大力灌輸民族認同感,未曾屈從於殖民當局之政治壓力。大陸易幟後,香港聞左傾思想而色變,歸國旅遊者幾至無人。1956年,施校長支持吳牧師﹙Rev. S. T. Wu﹚安排拔萃男、女書院師生內地訪問團,於當時可謂創舉。另又戮力於學校本地化,邀請傑出校友返校任教,響應者眾;著重培養青年教師、舊生郭慎墀先生﹙Mr. S. J. Lowcock﹚為繼任人。拔萃創建,校長悉由英倫徵聘;自此以還,施、郭兩君,源溯歐亞,黎、張二氏,純然華裔,而四者皆隸港籍焉。

施校長主拔萃之政,而未嘗忘懷於公益。校長室內,外界訪客不絕。無商業證照而請代辦者、受恐嚇騷擾而赴訴者、生生乏術而求濟施者,來時戚然,去則釋然。施先生以是得「小孟嘗」之美譽。

1959年,子大偉正值升讀中學之齡。為避舉親之嫌,著夫人於4月伴大偉赴英倫就學。時拔萃女書院校長西門士夫人﹙Dr. C. J. Symons﹚欲定1860為創校之年,而擬於1960年舉辦百年慶典。考1860年,香港主教夫人史密夫女史﹙Lady Smith﹚創立拔萃本地女子訓練學校﹙Diocesan Native Female Training School﹚,旨在為失學之華化混血少女提供基督教育。1868年,學校因財政窘迫、遭際多故而停辦。聖公會遂命雅瑟先生﹙W.M.B. Arthur﹚另建拔萃書室﹙Diocesan Home and Orphanage﹚,任校長,學員男女兩收。1890年,俾士校長﹙G. H. Piercy﹚為提高教學素質,改書室作男子部,在校女生率轉往菲莉女校(Fairlea Girls' School)
。1900年,拔萃女校新張,此兩校合離之本末。施校長以女書院與當初本地女子訓練學校無甚干係,不宜採1860之年,徒與男書院較九載之短長。雙方各執一說,論爭者再三,不果。其後何明華會督居中調停,西門士於是得其志。

1961年,拜聖約翰大禮拜堂榮譽法政牧師﹙Honorary Canon﹚,
卸校長任,抵英與妻兒團聚。同年,拔萃設立施玉麒獎學金,資助畢業生升讀本港大學。前此,何東爵士臨終皈依基督教,由施校長主持受洗儀式。因受遺託,離去不久即回港管理何東爵士物業。時郭慎墀校長欲修校史,由司馬利先生﹙W. J. Smyly﹚主筆。遂與司馬氏訪談。數年後,負責分配遺產完畢,重返英國,先後執教於布里斯托爾文法學校﹙Bristol Grammar School﹚及布里斯托爾大禮拜堂合唱團學校﹙Bristol Cathedral Choir School﹚。業餘協助當地主教及大禮拜堂事務,於該教區神職人員休假時代為講道,直至1976年。主持之禮拜儀式曾由電視臺轉播。

1979年秋,
施校長因病入布里斯托爾市醫院治療,至11月19日與世長辭,享壽七十五。彌留時,夫人子孫隨侍左右。《工商日報》、《南華早報》均有訃聞。12月11日,追悼會於聖約翰大禮拜堂舉行,生前親眷友好、拔萃師生皆往出席。1994年,拔萃校刊《集思》有專輯紀念其逝世十五週年。此後,拔萃五八屆舊生自發舉辦「施玉麒計劃」,其目有三:出版施玉麒紀念專刊,於母校設立施玉麒紀念禮拜堂,及籌集施玉麒﹙美國﹚獎學基金。該計劃至2004年水到渠成,時值施校長百齡冥誕暨逝世廿五週年。

施校長系出名門,脈兼亞歐,
剛敏醇厚,恣肆善論。然早歲家道偃蹇,深受弱勢社群之苦,故於社會工作終生未有疏怠。嘗自言歷任三師:任律師後,悟「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之理,故轉而為牧師;任牧師後,悟「養根俟實,根茂則實遂」之理,故轉而為教師。顧其學貫西中,弱冠伊始即活躍於商界、法律界、宗教界及教育界;何東爵士視同子侄,何明華會督引為知交,拔萃師生戴若父兄。凡此數端,任執其一,則一己之事功屈指可建。而辭世二十五年之際,非惟香港社會,即母校知之者亦竟寥寥。蓋其為人簡樸謙卑,汲汲以民生福祉為務,而置區區名利於度外之故。今其草創之機構,欣然向榮;撫恤之民眾,樂俗安居;至若門生桃李,傳芭代舞,大有造於香港、世界,洵難具論。《聖經》云:「非以役人,乃役於人。」以是觀之,施校長固無愧於孟嘗,而斯譽之於斯人也,有未盡者焉。贊曰:

鑪峰珠港,寔毓華英。
孔顏是樂,基督爰承。
博施嚴訟,卓犖辰星。
知時好雨,潤物無聲。

* 此文於2004年11月23-24日連載於香港《大公報》,因撰稿倉促、手民訛誤,茲再略作修訂校補。期間得馮以浤教授﹙'55﹚、Mr. Bruce S. K. Chan﹙'56﹚、梁鐵雄教授﹙'58﹚、方穎聰博士﹙'92﹚及多位舊生幫助,謹致謝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