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7日 星期六

永遠的莉莉瑪蓮

今天是七七事變七十週年,海峽兩岸對這個紀念日的冷熱溫差,相去何啻千度。溫差形成的原因,可說千絲萬縷。既然一言難盡,就讓我們從東方來到西方,從政治來到音樂,回顧一下產生於二戰時期的一首德國歌曲:〈莉莉瑪蓮〉。

〈莉莉瑪蓮〉原來是一首詩,詩名〈路燈下的少女〉(Das Mädchen unter der Laterne),
由一戰時的德國軍人漢斯.萊普(Hans Leip)所作。1915年,德、俄開戰。漢斯在前往俄國邊境前,最後一次執行站崗任務,只見一位叫瑪蓮的年輕護士向他揮別,轉身消失在夜霧中。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友莉莉,一抹生離死別的惆悵湧上心頭,於是寫下了這樣的句子:

1. Vor der Kaserne
Vor dem großen Tor
Stand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So woll'n wir uns da wieder seh'n
Bei der Laterne woll'n wir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靠近那軍營
在那大門口
立著一盞燈
它如今還依舊
我多渴望能再相見
甜蜜相依在路燈前
就像,莉莉瑪蓮
從前,莉莉瑪蓮


2. Uns're beide Schatten
Sah'n wie einer aus
Daß wir so lieb uns hatten
Das sah man gleich daraus
Und alle Leute soll'n es seh'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我們的身影
綽約兩相重
大家都分明
我倆的情意濃
他們每一個都艷羨
我們依偎在路燈前
就像,莉莉瑪蓮
從前,莉莉瑪蓮



3. Schon rief der Posten,
Sie blasen Zapfenstreich
Das kann drei Tage kosten
Kam'rad, ich komm sogleich
Da sagten wir auf Wiedersehen
Wie gerne wollt ich mit dir geh'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號角聲聲起
催我快歸隊
我隨同袍去
三日不能相會
我只好向你說再見
雖願把你留在身邊
留在,莉莉瑪蓮
身邊,莉莉瑪蓮



4. Deine Schritte kennt sie,
Deinen zieren Gang
Alle Abend brennt sie,
Doch mich vergaß sie lang
Und sollte mir ein Leids gescheh'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路燈徹夜明
早把我拋開
你步履身影
它卻終難忘懷
若有天我離別人間
誰還會站在路燈前
和你,莉莉瑪蓮
一起,莉莉瑪蓮



5. Aus dem stillen Raume,
Aus der Erde Grund
Hebt mich wie im Traume
Dein verliebter Mund
Wenn sich die späten Nebel drehn
Werd'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好像夢依稀
穿透了寂岑
穿透了大地
你獻給我一吻
當深夜的霧在瀰漫
我還會站在路燈前
就像,莉莉瑪蓮
從前,莉莉瑪蓮
(中文版為筆者試譯)


軍營前那金黃而微弱的路燈,就像希望一樣,渺茫而令人神往。燈光下,情人的容顏姿態是如此的美好,當她的身影與我的兩兩相重,當她的櫻唇印上我的臉頰,卻似夜霧那般虛幻如夢。也許明天,我的血就會灑盡沙場,但此時此刻,我的生命就伴隨著她的美好、她的輕吻而永恆了。

〈莉莉瑪蓮〉後來收入萊普的詩集《青年哨兵之歌》(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1937年出版。〈莉莉瑪蓮〉引起了年輕而著名的音樂家諾貝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的注意。「他們每一個都艷羨,我們依偎在路燈前……」那時德國境內已是納粹當道,軍隊操練不斷,戰爭一觸即發。路燈的意象,令舒爾策感到親切。〈莉莉瑪蓮〉的內容,不僅限於萊普個人的悲歡離合,每個人都在詩句中找到了自己。1938年,舒爾策為〈莉莉瑪蓮〉配上了音樂,歌曲原唱者為拉莉.安德森(Lale Andersen)。

〈莉莉瑪蓮〉初版唱片的銷路並不好,直到1941年,情況才大為改變。當年,德國佔領南斯拉夫後,在貝爾格萊德設立了一個軍方電臺。當年8月18日,空氣中首次散佈著〈莉莉瑪蓮〉的旋律。後來,隆美爾將軍(General Feldmarschall Rommel)要求電臺在每晚十點節目終止前播放此曲。從此,〈莉莉瑪蓮〉不僅成為了德軍生活的一部分,也飛進了駐守地中海地區各國軍隊的營地。


然而,納粹宣傳部長哥培爾(Joseph Goebbels)非常不喜歡這首歌。在他看來,只有進行曲才能激勵士氣,而〈莉莉瑪蓮〉不僅情意綿綿,還充斥著不祥的預兆。不錯,「號角聲聲起╱催我快歸隊╱我隨同袍去╱三日不能相會╱我只好向你說再見╱雖願把你留在身邊……」如此的歌詞,的確有可能使軍心散渙。於是,〈莉莉瑪蓮〉在德國被禁。不過,官方查禁並不能扼殺〈莉莉瑪蓮〉頑強的生命力。其後,德國著名影星瑪蓮.黛德麗不滿納粹政策,投奔盟軍,並翻唱〈莉莉瑪蓮〉作反納粹宣傳。於是,〈莉莉瑪蓮〉隨著她從德國、義大利、格陵蘭來到法國、英國、美國……儘管它是德語版的,依然受到廣大英、法將士的喜愛。在盟軍戰士心目中,瑪蓮.黛德麗就是莉莉瑪蓮,就是忠實地在後方等候他們回家的情人。在戰場、在軍營、在醫院,處處飄揚著〈莉莉瑪蓮〉的旋律。

二戰結束,德國投降,〈莉莉瑪蓮〉卻征服了全世界。直到1980年代,這首歌還幾度高踞各國的流行曲排行榜。時至今日,〈莉莉瑪蓮〉已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當年參加戰爭的英國、法國、俄國、義大利……無不擁有自己的〈莉莉瑪蓮〉。兩軍對壘,生死一線,為了爭取最後的勝利,必須凝聚精神,激發鬥志,而戰歌就是最佳的工具。〈莉莉瑪蓮〉擄獲了敵我雙方的心,古往今來,這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特例。

〈莉莉瑪蓮〉廣受歡迎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戰場上,士兵們被要求當唯命是從的螞蟻,但他們也是血肉之軀,需要感情上的慰藉。大學上義大利文,老師回憶他童年時,父親被墨索里尼徵召入伍,臨行前道:「我們只會像綿羊一樣啼叫,而現在卻要被迫偽裝成狼。」不錯,愛好和平是人類的天性,當戰爭無可避免的時候,人們也希望它儘快結束。因此,與其說〈莉莉瑪蓮〉的功用是凝聚精神,激發鬥志,毋寧說是道出了人們厭倦戰爭、渴望和平的心情。玩味〈莉莉瑪蓮〉的歌詞及流傳過程,我們應該懂得怎樣調適出一種面對七七事變的態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