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是亂世,但我總對它念念不忘。因為,那裡有祖輩留下的腳印。亂世,就像一個火爐。置身其中,也許會被火燄灼傷;但保持一段距離,卻感受得到幾絲溫暖。儘管這溫暖大都來自回憶,回憶中,靠著祖父母的膝頭,聽他們在那裡悠悠地講著自己的故事,彷彿他們的青春就是我的前生。記得1990年代中期,香港舉行經典電視廣告票選,入選的好幾件作品都以民初為背景,其中最為受歡迎的是Burberry之「上海往事」:
1948年的上海,一個外國小男孩與一個中國小女孩成為了鄰居和玩伴。有次兩人來到黃浦江頭的外白渡橋玩耍,乍寒的天氣下,小女孩打了個噴嚏。於是,小男孩解下蘇格蘭紋的絨布圍巾,繫在小女孩的脖子上。不久烽火驟起,小男孩在登上遠洋輪前,心中默默唸禱:「I promise I'll be back!」40年後,一個外國老頭獨自佇立在外白渡橋頭,只見橋上有個騎著小腳踏車的女孩,她燦爛的笑容令老頭想起自己的童年時代……這時,女孩的外婆走了過來,從口袋裡掏出一條蘇格蘭紋的絨布圍巾,繫在小女孩的脖子上。老太太端詳了老頭一下,轉身緩步把外孫女帶走了。臨走時,小女孩回頭向老頭笑了笑,笑容依然是如此燦爛。
「上海往事」在香港上映前,Burberry其實還播放過另一個故事。平安夜,老太太在火爐邊織著毛線,忽然大門被人敲響了。敲門的韻律那般熟悉,她眼前不禁浮現出五十年前:門開了,全副戎裝的丈夫在門口抱緊她的纖腰,把她高高舉起。月光下,只看見那軒昂的帽簷、齊整的裙襬和高跟鞋……「Merry Christmas, Mommy!」這時,一聲聖誕的問候打破了老太太的回憶,原來是兒子、媳婦帶著小孫子穿著新衣回家了。
月光下儷影翩躚的那一幕,令人回想起電影《魂斷藍橋》。時至今日,這部電影都是很多影迷的至愛。他們也許沒去過英國,也沒經歷過戰爭,但《魂斷藍橋》中生離死別的感受,不會因為時代的先後、地理的遠近而有所差異。
Burberry這兩個廣告播出之時,我正在念中學。有次,校方邀請了幾位獲得奧運金牌的大陸運動員來校演講。聊起運動,同學們當然興致勃勃。末了,幾位運動員以「鍛鍊身體、報效祖國」之類的話語鼓勵大家時,卻引來同學們私下的一陣訕笑。由於歷史、文化、政治經歷上的差異,香港人與大陸在心理上可謂若即若離。他們並非像以前大陸想像那樣,只會跑馬跳舞、無厘頭加唯利是圖;也不像時下臺灣想像這般,彷彿人人都是唸毛語錄長大的。
有人覺得,香港的國族認同感嚴重不足。實際上,應該說香港人所認同的「國」在地理層面而非政治層面,所認同的「族」在文化層面而非種族層面。姑勿論六四事件前後,香港被中共高層扣上「顛覆基地」的帽子。即便從香港人對電視廣告「上海往事」的態度,就可看出他們的取向。請問1990年代的香港,真正在1948年的上海生活過的有多少人?祖籍上海的有多少人?去過上海的又有多少人?這些人的比例跟整個香港的人口相比,實在微不足道。既然跟上海毫無關係,「上海往事」為甚麼會那樣受歡迎?道理其實並不難理解:縱然我們的往事未必上海,但「上海往事」透發出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家國的畛域。
1 則留言:
我來自台灣,我也覺得上海,或其代表的民國文化,在很大程度影響塑造今日港台.或者說港台比大陸,保留更多民國基因,其中許多已超越時空,萃鍊出醇美的餘韻.
我的blog, 試整理一些民國上海都市文化,提供參考:
http://ljc0522.blogspot.com/
此相簿中有一些私藏的1949年前上海照片:
http://www.flickr.com/photos/10232046@N00/sets/72157603409089396/
張貼留言